山东省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研究
发布单位:决策者 | |
所属区域:山东省 | 项目状态:未完成 |
合作方式:其他 | 项目分类:教育 |
联 系 人:张继明 | 项目时限:~~ |
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现代大学组织日益复杂,其内部各要素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已呈现出高度立体化、复杂化趋势,而且大学各要素、各利益相关者间逐渐生成了各种基于思想、理念、权益差异的矛盾甚至冲突。为了维系大学组织的稳定性,确保大学知识生产的理想秩序,就必须增强大学管理的科学化。与此同时,今天的大学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迅速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劳动者等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大学必须自觉、主动地调适自身角色和职能,为时代与社会的进步持续提供智力支持,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管理或大学治理的专业化、合理化。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如何制定与实施大学战略规划,已成为提升大学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所必须予以考虑的基本问题。
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科学化的高度要求,这是社会组织进化的内在要求,组织科学、管理科学为之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方向与依据。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成为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进程中现代社会组织提高管理效益的基本路径。所谓战略规划,即“通过程序性的工作来产生根本性的决策和行动,以此来塑造和引导,一个组织是什么样的?该组织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并着眼于未来。”简言之,战略规划即制定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这是一个正式的仪式。所谓“仪式”,就是说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缩小思想观念差异、逐渐形成统一共识的过程。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是一个调查研究、民主商议、统一思想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以文本为载体的大学改革发展蓝图,它呈现出大学发展的哲学与思想、冀望与愿景、目标与定位、路径与步骤等[1]。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学现有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得到完善、优化,大学的职能与价值从而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文化组织和学术组织,其自身的组织属性、精神特质、内在逻辑是制定和实施大学战略规划的根本立场或原则。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作为一个制度化过程,作为一个严肃的仪式,将为大学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意义与行动的框架”,成为实现大学由治理达致善治的战略核心。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工作计划,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前瞻性。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面向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为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确立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精准地把握住大学可能实现创新和突破的领域,促成学校的超前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形成独特优势。
第二,全局性。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该面向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各领域,全面考察各领域提升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要求;面向教师、学生、管理者、举办者各利益相关者,综合考量校内外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该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促进学校各领域全面改革、和谐发展,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第三,根本性。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该针对阻碍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层次问题,打破既成利益格局,真正革除弊端,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氛围;大学战略规划必须针对大学学术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核心问题提出变革和创新的行动方案,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
当然,作为任何一个组织发展战略规划或计划,还需具备必要的可行性。高校发展规划要在现有的或者是可能的条件下付诸实施。按照可操作性的要求,规划中的指标体系应有可获得和可测量的可比性数据以及可以量化的对策和措施。拟定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都应该切实可行。
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主要解决“大学是什么”“大学怎么样”“大学如何做”的问题,在具体内容构成上并不存在严格的规定。有的大学战略规划极为具体细化,涵括了大学发展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各层面与招生、培养、科研、管理、服务及保障等各领域,有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则更加强调关键领域。所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有全局性、整体性,也包含局部和具体领域。总而言之,一个科学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真正实现其治理价值,一般包含如下核心内容:
(一)大学的使命、愿景及理想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就组织使命、愿景及理想达成共识,形成广泛认同,进而忠诚地践行,这是该组织得以维系并持续产生发展动力的根本机制,而这涉及大学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在最深层意义上影响着其行为选择。因而,大学的使命、愿景与理想具有“图腾”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使命、愿景与理想,是大学实现文化管理的基本前提,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首要内容。因此,在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必须明确大学的组织性质,阐发大学的国家与民族使命、社会责任以及大学承担使命、践行职责的路径和方式;确立大学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的统一思想,形成和凝练大学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又反过来强化关于大学发展的信念,并为大学制度建设和实施提供内在保障。
(二)大学的办学定位与中长期发展目标
当代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的智力服务的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大学必须合理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没有合理定位,就无法立足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中[2]。不同的学校定位要有其相应的发展机制。综合评估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办学传统与条件及办学理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大学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高度同质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带来的显著负面影响,个性化、特色化的匮乏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阻碍,由同质化走向特色多元化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故而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应对学校的类型、目标、人才培养、学科、科研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做出明晰定位。围绕大学的使命与愿景,立足大学的定位,确定大学的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
(三)大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全局思路
要实现大学改革发展的目标,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来引导和规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明确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形成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法论。一所大学的改革方法论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和组织科学,更是在长期的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而获得的先进经验,是学校治理者实践理性的结晶。大学改革发展论的形成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形成管理决策进而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全局,深入、充分地分析大学的内外部条件,也就是要进行一个科学的安置性评估,在科学评估基础上选择相对更优化的改革发展路径,进而制定可视性、可操作性的战略步骤。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管理存在的重要缺陷就是缺乏方法论意识,顶层设计意识薄弱或能力不足,改革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思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造成各项工作顾此失彼,学校缺乏协同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不同阶段的改革重点
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改革,实现局部突破[3]。这不仅是由大学本身的组织复杂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演化所决定的,因为大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自身角色与职能是需要主动调适的,有时候由于政府的政策性调整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都必须较快地作出反应。因此,必须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大学在不同阶段中的改革重点,作为不同阶段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当然,改革重点的找寻恰恰是考验大学决策者的智慧之处,大学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主要矛盾有时候是难以精确把握的,从而导致学校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无论是面临机遇或者挑战,都需要大学决策者明确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确定重点领域、重点工程,谋求重点突破。
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
在当代,作为复杂组织的大学,其改革和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理论工具来提升管理与决策水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行为科学、组织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大学管理实践中的综合应用。那么,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大学提升治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哪些价值?这是大学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和目标。
(一)统一全校思想理念,凝练校园文化
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大学是一个较为松散的联合体,在大学内部,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的教师群体乃至每一个师生个体,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属性与特征,这导致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多少有些缺乏一定的向心力和自上而下的控制力,尤其是大学“底重”的权力结构又削弱了校级权力的传导。在此应该明确和强调,一所大学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独立的组织目标和使命,需要不同学科、学院和教师之间形成耦合的力量,服务于整个组织的发展。要使大学形成整体向上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统一全校思想理念,凝练校园文化,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之一正在于此。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全校上下明白关于“大学为何、大学何为”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准则;明晰其所在的大学之性质或类型、目标定位、使命与责任;明确作为大学人的愿景、发展观、价值观及具体的角色与职责等。思想理念的统一,是全校齐心协力、精准发力、共谋发展的先导性条件。大学的理念与精神、大学的发展愿景与价值取向等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统一于学校科学发展观,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指明学校发展方向,确立中长期改革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院校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一方面由于大学本身具有趋同的组织倾向性,另一方面主要因为政府的大学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制度性影响,我国大学存在严重的同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类型、规格多元化的人才与智力服务需求背道而驰,同时也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系重复建设、大学办学效益低下,与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相悖[4]。因此,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选择学校发展方向,是当前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明确学校办学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如何立足学校现实和未来趋势来制定中长期改革目标,也是大学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这是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路径和具体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学战略规划要使学校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所属类型或性质,并合理地确立在同类院校中应该达到或者能够达到的位置,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要进一步找准本校实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亮点和突破点,也就是科学确立学校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指明学校总体发展方向,并依此确立中长期改革目标,进一步制定出可行性计划和重点发展项目,这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其价值的基本逻辑。
(三)保障学校能够依“法”办学,运行管理有章可循
任何一个组织的运行都需要遵循其内在逻辑,而从外部角度来说,逻辑的遵行需要施以一定的政策或制度干预,以确保组织运行有章法可循。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运行、管理以及变革、发展亦必须具备一定的“章法”,做到有序化、合理化[5]。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就是从大学组织的属性、逻辑和规律出发使大学有序运行的“章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统一了办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大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在经过充分论证的战略规划指导下,大学改革和发展实现了科学化或提升了科学化水平。战略规划还就大学如何改革作出了路径设计,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提升,从教育教学到治理管理,都为大学提供了行动方案,使得学校对发展战略规划的贯彻执行具备了可行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还确保学校在较长的改革摸索中形成的先进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则及规章,使得大学发展模式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学校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的变迁而陷入频繁更迭之中,这在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的我国大学治理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大学制定和实施改革战略规划的行动指南。
(四)推动学校改革,促成学校实现跨越发展
从中世纪大学诞生至今的千余年时间里,世界大学组织一直处于不断的分化之中,从一开始的学者行会组织到今天分化为类型多元、层次多元、角色多元、职能多元的复杂组织,大学在这种分化中不断调适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也适应着人类文明进步对大学的要求及其变化趋势[6]。这意味着,大学的价值基础或合法性之基有赖于不断的变革。从国际上看,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走向的大学无不是开改革风气之先,无论是洪堡柏林大学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院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科研转化与市场开发的一体化,都表明了改革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但改革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如何改革,如何寻求最优改革方案,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大学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就是确保大学合理改革、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大学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代表着一种变革的力量。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对国际化背景下洞察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脉络与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及大学改革发展走向,发掘自身在长期发展中存在问题和科学经验的过程。通过战略规划的实施,推进大学深化改革、革除弊端,并结合重大机遇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实质上就是要求深入改革我国大学体系,从而也就提出了加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实践的要求。
四、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在制定和实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大学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对影响大学办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大学制定和实施新的战略规划,必然要对大学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等作出某种程度上的调整,这就需要思考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总之,制定和实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处理好多重复杂关系。
(一)处理好变革与传承的关系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在于促成学校发展,要革除原有体系的弊端,改进其不足,建立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文化。可以说,变革与创新是大学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大学是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但是大学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机构。西方研究表明,大学与教会一样,是自中世纪以来留存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机构之一。对于某一所大学而言也是如此,既是进化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在大学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大学改革的过程中,应秉持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正视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先进的、科学的和合理的因素,在尊重这些传统精华的同时,还要使之融入新的体系,做到变革与传承有机结合。在现实的大学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抱残守缺、受制于落后传统者,还是抛弃历史、盲目追赶潮流者,都不乏其例,在本质上都是因为改革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处理好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要通过变革学校既有体系,实现体系本身及学校价值实现方式的创新,这体现了战略规划的目标和意义。但真正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是理性的,缺乏理性指导下的所谓的改革与创新可能会成为劳民伤财的“折腾”,对正常的大学秩序带来负面影响。现实中,诸多为了改革而“改革”的行为备受诟病,例如在畸形的政绩观、评价观导向下,诸种行政化的“计划、项目、行动”等,并未尊重大学组织的规律和现实需求,其成效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这就要求改革主体在制定和实施规划前应进行充分的安置性和可行性评估,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配套措施,确保大学战略规划具备充分的创新性,并兼顾必要的可行性。
(三)处理好全面提升与局部突破的关系
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大学,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累积了多种遗留问题,但无论是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或挑战,都决定了大学只能在诸种矛盾关系中找准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内整合资源、发力解决主要矛盾。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一般是对学校多方面的设计、调整和改革,最终目标在于推动学校各领域协调并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但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不分轻重、平均用力,而是结合学校办学资源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重点改革领域。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投入、精准发力来谋求局部突破,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以此带动学校全面发展[7]。也就是说,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要瞄准全局,又要关注局部和重点。忽视主要矛盾,试图全面涉入,往往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当前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恐怕在于下大气力探索去行政化之路。行政化的管理体系下,大学治理无从谈起。
(四)处理好大学组织规律与外部环境需求间的关系
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积极自觉地调适自身角色与职能,正是大学在不断分化中延续至今并步入社会核心的根本原因。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认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把握国家相关政策走向,这是制定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显然,大学如何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发展核心动力,完善社会制度成为转型期社会治理之第一要务,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成为大学新职能等一系列新态势、新动向,关系到大学发展之根本,要求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此为依据。但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又必须立足于大学本身的组织要求,尊重大学自身规律,包括学科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律等,实现大学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有机统一。忽视大学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的特殊要求,片面强调其社会服务功能,将导致大学亦步亦趋于外部,恐将对大学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人们所批判的“大学精神的沦落、大学逻辑的遗失乃至大学组织的异化”等等,其实正源于对大学内质的背离。
(五)处理好统一性同特色化之间的关系
大学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产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特殊的结构。例如学术自由、学术本位即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大学自治及教授治校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大学理念,以及我们在当下所呼吁的大学精神、大学逻辑等,都属于大学组织的一般性规律。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立足于大学的统一性组织要求,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但这种统一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域又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且不同的大学各有其自身需求、条件及外部环境,因而必须在统一性规律指导下探寻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此即大学改革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要求。目前,对于我国大学改革发展而言,无论是对大学组织一般性规律的尊重还是对特色发展路径的探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因而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处理好统一性同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传统的大学与学科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科学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趋势及其要求,必须以批判的态度与方法对其加以扬弃、改造、创新,走向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之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大学管理或治理,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其本身必须是科学化、专业化过程的产物,如何正确认知之、建构之、践行之,都是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8).
[2]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3]张 婕,张昱琨.系统设计 重点突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4]张继明.大学的组织特征、组织异化与制度变革[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张继明.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6]邬大光.大学分化的复杂性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2010,(12).
[7]别敦荣.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