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研究

发布单位:决策者
所属区域: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状态:未完成
合作方式:技术指导 项目分类:科研
联 系 人:南楠 项目时限:~~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5日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对策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安徽等省的革命圣地考察,多次强调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要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安徽考察时,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者和接班人。如何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其在真信、真懂、真用中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当前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认同

学术界首次把“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概念提出是在2004年。对于红色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已形成广泛共识——“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整合、优化并创新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1]。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成熟并发展,凝练了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其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蕴含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等等。独特的红色文化不仅继承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相契合,是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思想动力。

要理解“红色文化认同”,就必须首先弄清“文化认同”的概念是什么。通常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2],是“一个群体对于某种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可与接受,并内化为一种思维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力量”。“红色文化认同就是指某群体对于红色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可与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力量,并在生活中用于规范并支配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3]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其成因

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水平、人生经历、年龄特征存在差异,不同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态度、认可程度不一。对于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来说,他们亲历了红色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对伴随其中的苦难与辉煌有切身感受,更能主动接受、认可、弘扬红色文化,能够自觉产生对红色文化的集体认同,且一旦认同就不会轻易更改。相反,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青年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优越,他们没有接受先辈所经历的红色文化洗礼,没有经历艰苦卓绝的困难危险,也难以体会蕴含其中的崇高与辉煌,因此往往对在革命、建设年代所孕育的红色文化持质疑甚至抵触的态度。再加上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涌入,使得他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干扰。而且大学生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心理状态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当今盛行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个人主义膨胀、行为趋向功利性、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失、价值取向迷茫、社会责任感下降、艰苦奋斗的精神淡化,而这些逐渐‘缺位’的精神要素恰巧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根本内容和价值取向”[4]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原因如下:

(一)全球化浪潮、信息时代等宏观背景下红色文化话语权遭受冲击

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便利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客观上产生了与本民族文化思想、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激烈冲突。大学生在面临这种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时,分辨能力不强、自我信仰不坚定,常常会面临价值选择困惑、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容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产生质疑甚至批判。再加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主导地位加强了信息优势状态下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强势向我国输入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影响的对象,通过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向他们传播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如普世价值、人权理论、新自由主义等)。另一方面,他们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极力贬低我国的优秀文化,使得部分频繁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生动摇,严重挤压了蕴含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红色文化的生长空间。因此,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在丧失应有的话语权与发展空间。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迷茫,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多元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相互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既吸纳了积极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等,也注意到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弱势群体受到不公正待遇以及消极腐败猖獗等不良现象,由此他们中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及激烈的竞争,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诱惑,使得个人利益意识强化,利己主义观念膨胀,具体表现在面临考研、就业、购房、婚姻等多重现实压力时,一些大学生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待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缺乏坚定信仰,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社会感召力。

(三)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过于行政化

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主渠道是教育和管理部门。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典型的如在特殊纪念日举办“红歌赛”或“红色文化知识竞赛”、集体开会学习相关文件或观看相关视频等。这些活动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使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宣传灌输),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大学生的接受及认可程度。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应当多元化,即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寻求多种多样的途径,以提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四)红色文化产业过于功利化

继1999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文化旅游战略以来,“红色文化热”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推动了地方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兴起,本应有利于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红色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趋向功利化。其一,部分红色景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借助红色旅游业蓄意增加各种收费名目,直接增加大学生游客的经济负担,间接地使缺少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望而却步,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其二,某些部门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忽视了对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其三,“一些景区为获取更高的利润,片面追求‘卖点’,肆意歪曲历史、虚无历史,致使真实的历史走向庸俗、低俗、媚俗”[5]。如黄山某景区推出了游客凭票扮演鬼子、汉奸、“花姑娘”,再现抗日战争“鬼子扫荡”场景的项目。这种做法损害了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因此,红色文化产业应优先追求社会效益,再谋求经济效益,否则,会使红色文化产业沦为牟利的工具,严重削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五)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欠缺

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与高校德育有机结合,创新并完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高校教育过程中呈现的多重问题,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堪忧。其一,一个时期来,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的方式,教育者一味照本宣科,较少挖掘红色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因而难有结合大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创新教育方式,从而导致教育模式缺乏感染力。学生则由于考试与就业的压力,只是被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相关教育,并不完全认同红色文化,呈现“教与学”相分离的局面。其二,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往往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灌输层面,教育者往往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由此导致对红色资源挖掘不够,研究成果严重不足,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俩相分离。其三,尽管红色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大学课堂,但仍然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缺乏整体的合理规划与操作性强的具体计划,没有形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些现状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消除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对策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关键着力点。科学应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特点、所处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红色文化产业状况、政府的政治绩效以及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效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当前,在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使红色文化在多元文化中脱颖而出,在大学生中有强烈的话语权。首先,要彰显红色文化的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鲜明地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成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应顺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与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承接起来。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科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探寻红色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同性与契合点,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内心认同。还要辩证看待西方文化,适度借鉴西方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合理部分,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防止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通过这些途径引导大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强化红色文化的话语权与成长空间,有效消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最后,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克服因网络开放性和交互性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不断开拓红色文化在网络的传播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播营造舆论氛围,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的引导作用。

(二)贴近大学生实际,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政府的政治绩效

在社会转型期,要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红色文化”。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明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行为特征,从而针对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深入调研,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精神诉求,在此基础上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其次,要深入挖掘在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难,理性分析社会转型期所必然面对的突出矛盾与挑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真正体会到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正确性,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意蕴,从而坚定自身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最后,政府要用实际行动和主导的意识形态影响大学生,增强宣传实效。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解决民生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强化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不应单一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手段,而应走丰富多彩的群众路线。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采取群众喜爱的方式,吸引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如江西卫视推出的“中国红歌会”就是一个范例)。首先,要突出红色文化的公益性和群众性。通过建立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设施,开展趣味化的红色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其次,创作新内容、新形式、刻有时代烙印的艺术作品,发挥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更易认可与接受红色文化。再次,借助网络技术传播红色文化,如建立多功能的红色专题网站,设置视频、电子书、有奖竞答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自觉认可红色文化。最后,开展高效的红色文化研究,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创造出有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作品,同时,相关部门应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鼓励并支持青年大学生加入红色文化研发队伍中来。

(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先注重社会效益

红色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时应优先追求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否则,将会损害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损害红色文化产业本身(如红色旅游品牌)。首先,要加强对红色旅游景点的监管。要规范观光价格,加大红色旅游景点的免费开放或低价开放的力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其次,在保护革命老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掘革命遗址、革命事迹等红色文化资源,寓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于观光和文化熏陶中,传播先进文化。最后,加大红色文化产业化进程,彰显红色文化产品的深刻内涵、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如革命题材的红色影视产业化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电视剧《战长沙》《长征》等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五)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为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应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在探索中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的三结合,并在开发好“红色教材”和红色论坛的有益探索中,实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实现自觉认同。其次,应多组织红色文化实践。一方面,邀请老红军讲述革命往事、专家学者开展红色专题报告与讲座等,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红色主题校园活动,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另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走进红色土壤、走近革命先辈生活和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来之不易,从而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最后,教育者应做好统筹规划,“着力制定培养方案、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相统一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6]。教育管理部门要大力配合,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提供相应政策保障,从而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方向、道路、目标、方法的指引,使红色文化朝着良性轨道顺利发展。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应认清宏观的国际与国内环境,澄清红色文化在宣传和教育中存在的疑问,科学应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被大学生高度认同,才能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宝藏,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诚奋斗!

[参考文献]
[1]荣开明.关于“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2]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周艳红,刘军慧.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
[4]张首先. 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5]王洪叶,王爱华.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思考[J]. 理论与改革,2013,(1).
[6]舒雅婷.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6,(19).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今日头条号
  •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9号湖北省电视大楼 邮编:430071
  • 联系电话:027-87329652 电子邮箱:JCYXX_TG@QQ.COM
  • 版权所有: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
  •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165号
  • 鄂ICP备14020307号-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