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十年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湖北新型智库平台 作者:佚名

zk(1).png

2024年12月16日上午,由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与评价中心共同举办的“智库研究圆桌研讨会: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十年回顾与前瞻”交流活动顺利完成。

本篇内容旨在记录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为本系列第一篇。

李成教授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CCCW创始主任

开幕辞

线上线下的同事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李成,也是港大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我们中心的英文名是Centre o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orld,简称CCCW。
  今天正好是CCCW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我们非常荣幸主办“智库研究圆桌研讨会”。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都是国内学术界、智库界享有盛誉的领军人物,因此无需我再一一介绍。但我想对他们所来自的机构,做一点描述。各位也能由此看出我们主办本次会议的立意:大多数嘉宾来自知名高校智库,也有一些是地方、民间和企业智库的杰出代表;既有综合性研究智库,也有专门领域智库。有些已建立数十年、硕果累累,另一些时间没有那么长,但已然是中国智库界不可忽视的力量;许多专家既是智库的建设者、实践者,还是智库理论的研究者、开创者,他们的不少学术专著,已成为中国智库研究的必读书。一言以蔽之,今天的发言嘉宾都是活跃在推动国家治理、政策研究、民间对话、国际交流第一线的“顶尖智库人”(Top Think-Tankers)。
  非常感谢你们在最繁忙的12月中旬,拨冗参加CCCW举办的“智库研究圆桌研讨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参加全程还是部分,我相信我们对中国智库的关心是  一以贯之和高度一致的。在此,我向你们给予CCCW这样一个年轻智库的热情支持,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今天我们在一起,当然主要是因为我们研讨会的主题:“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十年回顾与前瞻。”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建立和推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十年来,智库从一个陌生的小眾术语变成了一个活跃在大眾视野的热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迅速发展影响了中国的决策咨询模式,扩展了理论和政策传播方式,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同时,智库生涯成了中国各级政治精英选拔的新途径。诚然,中国智库在国际话语权和提高软实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审乎致远,行之在人”。近年来,尤其是美西方所热衷的脱钩断链、意识形态化、政治正确、麦卡锡主义回潮等,不断削弱其曾经是领先智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全球范围内,渴望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呼声却越来越迫切。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新型智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也为我们今天讨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十年回顾与前瞻”的主题,构建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今天发言的嘉宾可以结合各自所领导智库的发展经历和成就,分享您认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秉承的智库发展理念、值得发扬的有益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难点。也可谈一谈各自所观察到的中国智库在过去十年的国际化发展、话语权建立、区域领域协调等方面,实现了哪些突破、还存在哪些瓶颈;面向未来,从个体和群体层面来看,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将面临什么新机遇和挑战。
  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可以说是一个探索中国智库未来发展抛砖引玉的简短聚会。我和CCCW的同仁包括在座的几位著名学者,期待着与各位嘉宾所领导的智库,当然还有不少未能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其他优秀智库,包括经济金融、人文艺术、科技研究为主的智库,能有更紧密、更深入、更有效的合作与互动。努力走在预测世界变化和加强国际交流的前沿,对得起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与使命。

李刚教授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回顾与前瞻

首先应该高度肯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中国十年来的新型智库建设是推动决策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知识界获得了正式的政治参与机会。10年以前,高校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咨询工作是零星事件,主要是各级政协委员、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等以正式的政治身份参与决策咨询。而现在由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高校的专家学者获得正式的渠道和正式的身份参与各级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智库也成为政治协商的新机制之一。智库成为协商民主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活跃场景。

第二,十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科学影响是特别大的。可以这样讲,以前的中国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封闭的内部循环系统。拿项目、做研究,写文章,发论文,评职称,再拿各种人才的帽子,环环相扣,内部自我循环。不关怀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五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10年来,虽然“经世致用”是苦海无边,但是还是有很多社会科学专家跳进了“苦海”,从事决策咨询工作。社会科学对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智库的确为治国理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虽然经历了十年大发展,智库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来源于现有的管理体制,体制内智库采用的还是老体制,主要就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种体制对官方智库管理和运营工作的束缚非常大,智库实际上是负重前行,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本来应该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希望未来10年能够突出这种体制的刚性约束,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有新的突破,能够让中国的智库轻装上阵,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王文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执行主任

中国智库的全球崛起比企业“出海”晚了15年

我此前曾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节点,写过一篇中国智库十周年,收录到《思想坦克:中国智库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中,其中讲到“四多四少”现象,即一是新增了很多活跃新型智库,但超时代的思想产品还较少;二是智库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但人才流动的频率仍较少;三是创建了许多中国智库品牌,但对世界的引领作用还较少;四是智库传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社会美誉度的塑造仍较少。

今天以2015年1月中办、国办公开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指导意见》来算讨论中国新型智库10周年。这个“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谈到“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这就给我们把一个启发,即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来看十年来中国智库在全球层面的崛起。过去十年,中国智库在全球层面的崛起相当于21世纪初中国刚刚加入WTO早期中国企业“出海”时的状况。我想用5分钟、结合自身机构案例,具体谈三点:

第一,职能国际化。过去十年,出现了一批专职从事国际事务的智库人员,就像21世纪初出现了一批专做外贸的企业那样。以人大重阳为例,国际部人员占有全院员工的约1/3,主要工作就是追踪动态、国际办会、对外发声、构建人脉、全球联络等,每年承办或参加各类国际活动超过200场,加大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范围与沟通频次。

第二,人员走出去。过去十年,在海外设立和出现频繁调研的中国智库机构与学者,就像21世纪初有一批企业人士开始“出海”设点开店那样。以人大重阳为例,过去十年曾先后走访调研约100个国家,2023年疫情“放开”以来就去了30多国,尤其是俄乌冲突两年来曾赴俄调研9次、频繁参加在海外的巴库论坛、瓦尔代年会、迪拜论坛、从都国际论坛、等。

第三,全球传播力。过去十年,在海外平台上发声发文的频率极大增加,就像21世纪初“中国制造”开始初步走向世界那样。以人大重阳为例,2024年在海外媒体平台上发声发文约400次。

职能国际化、人员走出去、全球传播力这三点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区别于此前“思想库”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早期“思想库”主要是从事内部咨询与内参写作工作,而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则加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互动与塑造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智库的全球崛起比企业“出海”晚了15年,所暴露的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积累来解决。比如,中国智库在全球层面的品牌度、厚重性都还需要继续提升。假以时日,中国会出现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式的全球智库品牌、出现更多像约瑟夫·奈、米尔斯海默、萨克斯式的思想领袖、问世一批“黑天鹅”、“文明冲突”式的思想巨著。

对此,需要政府、智库界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真正认识到智库全球崛起的战略重要性,给予智库行业更多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系列厚重的思想产品与成果,就像现在企业界的华为那样。我对此有充分的信心。

袁岳博士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着力壮大中观政策智库群体

过去十年是中国中观政策智库大发展的十年,所谓中观就是针对解决区域性、 部门性、行业性、板块性问题的政策解决方案与公共管理解决方案的思路。在宏观政策智库领域,我个人的观察除了国际性做收集性、沟通性的智库外,其实宏观智库成果很有限。因为现有的智库人员与机构对于宏观逻辑、宏观信息与宏观数据基本不掌握,所以颇多揣摩上意的成果,而较少适切扎实的研究。相反,地方级、部门级和产业级的中观问题,从国际发展经验信息、相关数据和关键人物想法相对容易触及,而且典型问题场景的解析也比较可能操作,因此大到乡村垃圾治理体系建设、一带一路中资投资园区建设,小到城市防寒潮、防台风、处置群众具体诉求,分析问题的规模、特点、趋向、标杆、解决条件与具体对策,如此而形成具有定义透析问题、智能设计、对策构造、行动追踪和成效评估的能力。聚焦公共管理技术优化与技术性政策优化,才让更多的实证性中观智库涌现。
  中观智库成就的很大一部分还在于智库特有的方法论体系的进步,如智库成果形态、智库的数据汇集与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智库成果的服务落地方法。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算法模型技术在专项研究中的应用与扩展最为突出,如此才能有力地推动个体智慧为核心的智库工作走向数据智能的方向,未来智库的智慧 中枢建设与算法模型能力提升,可能是中观智库能面对大量问题具备快速精准提供对策支持的关键。除此以外,中观智库在智库报告形态、智库沟通与公共政策辩论方法、平行论证技术方面也均有探索,未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智库方法论建设不仅仅是专业人员与机构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培育和强化专业人才能力的关键条件。中观智库发展也将使得中国智库建设更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全球智库群中更有行动支撑力的特色智库群。


责任编辑:李利琳
来源:湖南智库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今日头条号
  •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9号湖北省电视大楼 邮编:430071
  • 联系电话:027-87329652 电子邮箱:JCYXX_TG@QQ.COM
  • 版权所有:湖北省广播电视局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
  •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165号
  • 鄂ICP备14020307号-3

微信公众号